今天綠文化俱樂部舉辦一個繪畫講座,由劉長富教授主講荷蘭的畫風。他介紹繪畫,中西皆有。上次介紹台灣的近代作品走向,相當有趣,尤其介紹許多很少人知的政治畫,充滿譏諷的味道。今天的主題則是荷蘭十七世紀的荷蘭畫作,以配合最近溫哥華美術館向荷蘭美術館借展的展覽活動。今天介紹的作品都是很有名氣的,包括Vermeer, Hal及Rambrant等人的代表作。但由於時間的關係也無法太深入,我們聽的也只能走馬看花。不過他最後並親自作油彩畫的示範,介紹當時畫家所採用的各種技法,倒是留下深刻的印象。詳細內容可以觀看後面的影音節目。
荷蘭是十七世紀極度擴張海權的國家,當時的大帆船航向世界各地,從事各種商業貿易。他們把西方的菸草介紹到東方,而把東方的磁器、地氈等帶到西方,使世界之間達成初步的交流。當時的繪畫中所表現的內容因而也多少受到影響,並可看到這些交流下的痕跡。荷蘭的貿易都是以帆船出巡,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戰艦,在攻城掠地之間,這些戰爭的場景也常搬上畫布。這些時期常可看到以大帆船為主題的畫作,氣勢磅礡。這些畫作雖出自不同人的手筆,但取景、光線與陰影的處理手法都很細緻,而且很相近。據說當時的畫家均必須參加公會組織才能生存,所以每一位畫家莫不屈服於公會。然而進入公會都有特定的作品標準,成為當時作畫的另一種無形規範。影響所及,畫壇上形成另一種畫風。
維米爾的畫作不多,一生創作約卅幾件作品,目前分別在全世界的美術館中收藏。這次來到溫哥華展出的也只有兩輻,但他的代表作都相當有名,例如倒牛奶的農婦、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維米爾聽說一生都住在Taft,不曾到外面旅遊。他的畫的第一特色是以窗子為背景,光源穩定。他的作品以小面積的為多,據劉教授的解釋,當初買得起大畫的人已不多,反而小畫作容易脫手,所以就實利而言,小畫比較能得到一般中產階級人士的喜愛。
比較有趣的是討論到畫中的光源問題。在維米爾的畫作中,光源都來自窗戶,而且好像固定在同一個畫室的角落中作畫。劉教授說,有很多畫的光源多來自左邊,這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依照人類眼睛的視覺,習慣上都是由左而右,所以光源由左而右比較合乎人注意力的流向。這可能也是一般畫作的光源都是來自左邊的原因。不過林布蘭的畫光源則較集中,而且常用很強的對比將畫中的人物勾勒出來。
所以「明暗對比」因此成為林布蘭最常用的技法。在這種「明暗對比」的運用下,常會塑造出一種神秘性的氣氛,進而突顯出畫中人物的特有美感。林布蘭的代表作「出巡」現在是阿姆斯特丹美術館的鎮館之寶。這幅畫很大,約有4米寛3.6米高。這幅畫中有許多人物,應該都是準備出錢買該畫的一隊民兵。只是林布蘭當時作此畫時不依出錢者的意願,安排好的位置,這些出錢的人心有不甘,而從此林布蘭就很少人找到作肖像畫了。這幅畫後來擺在一位民兵的家。只是這幅畫實在太大,民兵的妻子只好把它的週邊裁剪了,掛在燒炭取暖的客廳中。這畫經年累月的受煙薰後,累積了許多煤灰,原為白天出巡的畫作最後因為變暗而被人誤認為夜巡,整個故事的發展實在有趣。其實林布蘭原來生活狀況良好,只因依自已的理念繪夜巡的畫,沒人再央他作畫,生活變成窮困潦倒,負債累累。夜巡之功過,實令人不勝唏嚧矣。
大概是因為這樣的關係,現在的荷蘭政府對一般畫家已採取相當大的尊重,而且給于莫大的自由空間。在荷蘭學畫風氣很盛,老少都很熱衷。現在在荷蘭,只要你是一位畫家,有一間畫室,政府每個月都發給津貼,讓他們生活無虞,安心作畫,條件是每年必須至少開一次畫展。林布蘭若生在今天,當不必天天為五斗米折腰,即使太太過世再與一村婦生小孩,也不會有人指桑罵槐。不過他能不能另外繪出一幅轟動世界的夜巡圖,就不得而知了。
Vermeer的畫-倒牛奶的農婦
Vermeer的畫-帶珍珠耳環的女孩
林布蘭的“夜巡”
以下是劉長富教授實際在本講座中的示範繪畫實錄:
劉長富教授的示範畫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