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草堂雜記 For Life, Work & Pleasure: 台灣博物館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台灣博物館

由內湖做放療回來,我們仍乘捷運由昆陽到火車站,然後再改搭新店線到台大醫院站。這裡就是以前的新公園了。說這是個新公園可能年輕的一輩已經模糊不清,因為二二八這個政治的圖騰已改變了這裡的地貌,雖然從前瀏灠過的一些景點並沒太大的改變,一樣的樓台、一樣的彎橋。改變的是舞台前的二二八紀念碑。這個二二八公園紀念的已經不是當年二二八本身,而是紀念近來政黨操作的過程,甚至每當選舉時的出疹症。一些貪得無厭的人總是喜歡把它當做神主牌拿來窮嚷嚷,原先代表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這個公園有丘逢甲、鄭成功、連橫及劉銘傳的銅像,各亭的題字已斑剝不堪,不見鮮亮的油漆外表,但仍然無法磨滅這些人物在台灣的歷史地位。中間的樓閣是這裡的特殊的景點,亭台樓榭,池魚自游,有情人攜手走過迴廊的石橋,即使這樣小小的空間也可讓人消磨大半的時光。





至聖先師的全身銅像坐北朝南,面對著一片空蕩蕩的中庭,即使不聞讀書聲,仍然有悔人不倦之意。當初教書應該沒有現在的老師辛苦,學生所學的東西也沒有現在的繁雜。但老師受到的尊重則無時無之,師生授課與解惑之間,也應有良好的互動。現在的學生,晚上打電腦,早上勤睡覺,忽聞鈐聲起,忙拿手機跑。互動的機會很少。



台灣博物館是這座公園的主要地標,也是探訪台灣歷史的重要場所。這個博物館雖無歷史之名,但卻有歷史之實。其建築外觀沿襲西臘式的建築,中間是圓頂採光,利用大柱襯托其高不可攑的意象。這樣的建築在美國許多議會的殿堂很常看到,能夠在台灣擁有這樣的建築,也是當初日本人統治台灣時的一項貢獻吧。這種建築風格完全與日本的傳統迴異,當初會在台灣會產生這樣的建築,除了台灣氣候潮濕外,實際上與日本殖民政策有關。當時日本政府為擴充其殖民地的版圖,曾積極培養一批建築設計方面的人才,並且留學歐洲。日本佔領台灣後,本有意將台灣劃歸為其本土,所以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兩相配合,造就了這些與日本傳統風格迴異的建築。聽說台灣博物館建築經費還不是來自官方,而是由民間募集而來。




台灣博物館外貌

這棟建築最吸引人的部份是中間的大廳。其高挑的設計,利用十數根柱子撐起,中間的圓頂色彩簡潔而明亮。利用圓頂的自然採光,產生整個大廳柔和的美感。就歐洲圓頂建築而言,這棟築並不是以華麗為重點,反而利用廊柱的結構,給人有一種構圖清新、結構簡單的感受;但利用為數眾多的支柱(每一角落有四支),更顯得其厚重。



博物館內的大柱


今天台灣館的展覽主題有兩項:一為台灣原住民族,一為自然生態展。樓下則有台灣高山特展,相當有可觀之處,尤其可以欣賞到台灣各種鳥類。我們參加了十一點的導覽解說,由一位義工來講解。不過可能她尚沒有經驗,講解的內容太慢而無重點,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好脫隊參觀其他的展覽。

在自然生態展中,有一位負責賞鳥的義工在解說。他說最近有一隻台灣特有的雪鷹在台北縣的廣興附近出現,許多鳥友都在那裡守候,但雪鷹出現的時間都很短,所以必須很有耐心地等得才脦看到。台灣的鳥實際上愈來愈多,而且有些候鳥也都變成留鳥,來了就不走了。他說黑冠麻鷺就是一例,現在在台北市區幾乎到處可以看得到。對大部份的鳥友而言,這已經不是很稀奇的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