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草堂雜記 For Life, Work & Pleasure: Google+由雲端降到人間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Google+由雲端降到人間

上次介紹了Google+1這個功能,這一次幕後的藏鏡人Google+終於走出台前與世人見面,形成直接與臉書打對台。臉書於隔周宣佈打出與Skype結合的影視功能,可以直接與人一對一視訊通話,可惜聲勢不高,立即被Google+的十人視訊聚會(Hangout)功能比了下去。Google+才推出兩周餘,使用人口跨過一千萬,很多人認為其中大部份是臉書的叛徒。臉書最近宣稱她的使用人口也在增加之中,超過七億六千萬人,力圖突破叛徒之說,以定軍心。然而兩陣營的人數相差76倍之多,比數如此懸殊,為何臉書仍然仍心存顧忌呢?

在Google+推出測試的第一週,大量湧入的人口幾乎使整個系統癱瘓。Google只好採取暫停登記的措施,並限制推介功能。因此,門內使用的人大聲叫好不絕,弄得門外等待的人真是心癢難熬。而開放登記的措施又半啟半閉,讓一些等在門外的人恨不得一把火把Google+的伺服器燒了。開始時我也在等待之列,申請的名單排得落落長。我只好央請陌生人送個邀請,於是每天打開電腦時,總到Google+門口巡視一番,是否剛好芝麻開門。

有一天,終於等到了。Google終於開放其推介功能,允許更多的人登堂入室。能有此榮幸,以後Google+如何再開開啟啟,好像已經不是我的問題了。

有人說,Google+是臉書的殺手,其出山是衝著臉書而來。但也有人說,這也不盡然,因為兩者的設計理念不同,各有千秋。所以最多也只能打成平手,或者和平共存。當然,臉書不作如是觀,要和平共存,門都沒有。所以臉書禁止使用者私自將資料滙出,否則就有通匪之嫌,重則嚴刑峻法。

Google+的組成是由社交圈(Circles)出發,把朋友分類在不同的圈圈內。形成諸如家庭圈、至友圈、同學圈、海內圈,知己圈等等,隨你所好名之。這些圈內的友人,其傳遞的信息只通行於圈內成員,除非特別分享,圈與圈之間互不往來。這種圈圈的觀念,有點類似日本汽車業的品管圈(QC Circles)。信息可以在圈內流傳,由此產生最佳的結果。這也可能為什麼福特在Google+一出,立即積極顯示高度興趣的原因吧。

Google+提出的交友概念是,任何在此社交系統內的個人,都可以事先不經對方允許將其列為交友對象,並歸入自己所規劃的社交圈。此後這位朋友的一言一行,其所發表的公開內容就會在你設定的社交圈內顯示出來。孔子說:「益者有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在這種社交圈的設計理念下,友直、友諒可能不一定存在,但友多聞就是讓你增進不少知識。所以Google+的重要理念是要強迫你自己每天多交朋友,包括自己壓根兒不認識的朋友。所以即使大人物如歐巴馬、馬英九、女神卡卡等,只要你用Google的搜尋框找得到,就可以列為圈內的朋友,並分享他們所公開傳達的信息,你也可以就其信息回應或分享。此時你也直接對社交圈內的成員發佈新的信息。

被你私下列入你的社交圈的這位朋友,暗中也得知有這一號人物來高攀,但他也只能不置可否或一笑置之。此時這位仁兄可以由他的圈外消息(Incoming)得知你在某一社交圈內送達的信息。對方若不想與你交友,你送達的信息就只好一直蹲在圈外,或被阻擋拒收。這樣的朋友關係雖只是半調子,但也不可勉強。不過,對你而言,並沒有什麼損失,因為單向的關係仍然存在。但是,如果對方認為你是可交的朋友(通常都是這種情況),他可將你列入他的社交圈內,只是他的社交圈與你的並不一定相同,甚至你是否會被他列入垃圾桶圈,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仳鄰」不就是這種理念嗎?你可以主動找到任何朋友,即使僅是單向,也可以獲得他公開傳達的信息,社交功能的最大意義已盡在其中矣!臉書其實也有這種功能,只是交友的訴求必須經對方同意才能構成。因此,功能而言,臉書的交友是採封閉型的,每天的新話題會愈來愈少,最後只有以遊戯的方式來打發時間;Google+的社交圈是積極性的,朋友愈交愈多,可以吸收更多的新知。

有人說,如果你一直採用在某一圈內發送信的方式,其情況實際上更像推特(Tritter)的功能。所以在Google+裡,若只是發送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午餐、幾點睡覺,這類雜碎的信息時,最好針對特定好友社交圈放送,不要採用公開發佈的方式,否則因大家交友都不深,很容易會被丟入垃圾圈,永不得翻身。

話說回來,Google+最終會不會打敗臉書,不可得知。但很確定的,在臉書被打敗之前,推特很可能會先陣亡,因為兩者的功能重疊太多。這也為什麼推特有先見之明,在Google+推出之時,先與Google絕交,不讓Google繼續搜索推特的瞬時資訊。現在趕著向微軟的Bing投懷送抱,畢竟這是生命交關之事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