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草堂雜記 For Life, Work & Pleasure: 寶藏巖的藝術村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寶藏巖的藝術村

今天天氣大好,定人提議到公館附近的寶藏巖一走。我們分別騎著單車沿汀州路而行,再由230巷進入,寶藏巖就在山的另一邊。

寶藏巖觀音寺的進門
觀音寺也是相當傳統的藝術品

以前開車從基隆路交流道進入水源快速道路時,常看到小小觀音山上的這個小村落,高高地貼在山腰間,遠觀是一個雜亂無章的小聚落,卻很少有機會來此探險。今日此來,才發現此處別有洞天。轉入山坳後,就看到寶藏巖觀音亭立在眼前。這座寶藏巖觀音寺依山而建,俯瞰新店溪,前面有萬盛溪蜿蜒而過。聽說以前遊客可以乘船由淡水河朔新店溪來到萬聖溪口,拾級上觀音亭進香,所以這裡曾經是有名的渡頭。現在小溪已不見當初流入新店溪河的壯濶景象,眼前只是高架橋交橫豎地掛在溪口之上,把新店溪的夕陽都遮住了。不過這裡經過整理後,除了橋上來去車輛的噪音外,其實相當幽靜。榕樹高聳成蔭,腹地雖不大,但有籃球場、停車場,臨溪建有親水石階,可以坐在這裡看著對面錯綜複雜的交流道,目視遠方的新店溪與永和地區。在夏天,這裡應是乘涼的好去處,也可以走過木橋,到對岸的濕地散步。萬盛溪的水仍然流著,看起來清徹,但仍有點臭味。雖是如此,卻仍可看到一大群的魚在溪裡自在的游著,顯然還是一條有活力的小溪。

在陽光下,觀音亭可以補捉許多亮光
屋頂上的雕刻,數多也是美
點亮的燈,量多可勝過信心

經過觀音寺往內直走,就是寶藏巖的後山聚落了。這個聚落約有六、七十戶,大部份是當初隨國軍來台的眷屬。開始時僅有二、三戶,後來落戶的人數漸多,終成一個小聚落。這些住戶後來先後自行沿山坡塔蓋,所以路窄、坡陡、屋小,變成這裡的一個特色。但在半山腰上,卻可近看交流道的車流,遠眺福和橋及附近的衡山及景美地區,風景甚為優美。

木橋經過萬聖溪,可以到新店溪
安靜的萬聖溪裡,魚多

這裡的建築型式什麼都不是,都是違章建築,建材都是拚湊而來。由於沿著山坡而建,所以他家的門庭可以通我家的屋頂,外觀幾乎沒有相同的樣式,更談不上美。市政府後來將觀音山劃入公園區,原擬將這些違章建築拆除,但居民抗議不斷,反對搬遷。經過多年的協調與折衝,最後決定將此村莊規劃為台北市的歷史聚落,整修為國際藝術村。在美學之中,亂也許也是另一種美吧。

寶藏巖的聚落成為台北市的歷史古蹟
沿著步道走,上上下下別有洞天
周圍步道都已餔設完成,吸引不少攝影家前來取景

現在,這個聚落的外圍及內部步道大體已經整修完成。由汀州路230巷可以直通寶藏巖,而且附設有停車場;由水源堤防外的自行車道也可以直通此村落。內部的整修似乎都在進行之中,有些藝術創作者已開始進駐,並積極向國際招募對藝術有興趣的人"藝術進駐"。為此,文化局也定期舉辦各種藝術活動,並配合出刊英文村民雙週報。台北市民的生活能否向上提升,或仍然維持舊式的封閉生態,端看這些文藝活動能否真正動起來。而寶藏巖聚落是否能由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則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牆上塗鴨也是一種藝術
自然的盆栽也是藝術
寶藏巖的歷史斷面正如锈蝕的鐵皮
村中的小路有如三國演義的華容道
一筆一劃都是藝術
空間不留白,就是不同
殘留的屋頂也有一種美!
形狀藝術--幸運餅
晒衣場上的裝置藝術
讓顏色自然退去,也是一種美的過程
即使廁所也有美學理論在其中
詩人能否進駐這座藝術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