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草堂雜記 For Life, Work & Pleasure: 驚人的野菇世界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驚人的野菇世界

10月11日加拿大的感恩節,我們參加了綠生活俱樂部主辦的野菇散步。解說者是温哥華真菌學會的Terry。他深入研究真菌已三十多年,經驗豐富,幾年來都應會長特別邀請在十月份野菇正旺的時節為會員介紹野菇的世界。是日氣象預報是陰雨濕冷,但是參加的幾十個人卻似乎絲毫不受影響。有人從家裡摘來了一朵香菇,請教專家是什麼菇。"妳在哪找到的--在松樹下還是在樺樹下?"  這馬上就是一個辨識闗鍵: 什麼樣的環境長什麼樣的菇。



    今年因為春夏各季都較晚來到,連帶也影響了野菇的生長,到現在能見到的菇並不多,也不大。即使如此,我們也看了十多種。有新出極細小型的"小傘菇", "金喇叭"、蒜味菇、雲菇、金錢菇、皮菇、紅帶、火雞尾等 (這些中文譯名多為林會長當場翻查野菇圖鑑所得,有些是現場就某種菇的明顯特色而簡單稱呼之,僅供初步參考)。

右邊是剛冒出來的新菇,幾天內就可能長到左邊那麼大。
我們在太平洋精神公園裡的進程極慢,因為可看可說的東西實在不少。驚歎真菌生態的複雜。一般認定菇類是生態錬裡的分解者,是把死亡的動植物重新回歸自然界的清埋收拾者。這個工作菇菌顯然是稱職的,分解還分階段,不同的菌菇各在不同階段工作。但菌菇的角色實在更多樣,更複雜。它們有時是其他生物的食物(例如我們所喜愛的香菇,木耳,),能致病(動植物都可能感染), 也能治病(如抗生素)。

後來Terry告訴我們最近會有兩場 Mushroom Show, 其中之一就在列治文自然公園。我們在30日那天又去進一步認識野菇。也學到有些菇菌雖不能自行光合作用,但也不必然只能寄生或腐生,它們能與某些植物共生(mycorrhizal mushrooms)。

滿桌都是林裡採集來的野菇, 形形色色,有趣極了!

這是'鳥巢菇", 不大, 但巢裡還有蛋呢!

Fly  Amanita 是此地極常見的野菇,也是能與植物共生的一種。
(以下兩段文字取自百度百科) 和真菌共生的根稱為菌根。又分成兩種,外生菌根 (Arbuscular mycorrhizae):真菌的菌絲在根的表面形成菌絲體包在幼根的表面,有時也侵入皮層細胞間,但不進入細胞內,此時以菌絲代替了根毛的功能,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積,如松等;內生菌根 (endo mycorrhizae):菌絲通過細胞壁侵入到表皮和皮層細胞內,加強吸收機能,促進根內的物質運輸,如柑橘核桃等;內外生菌根:也有菌絲不僅包在幼根表面同時也深入到細胞中,稱內外生菌根,如蘋果、柳樹等。
  菌絲吸收水分、無機鹽等供給植物,同時產生植物激素和維生素B等促進根系的生長;植物供給真菌醣類、氨基酸等有機養料。能形成菌根的高等植物2000多種,如側柏、毛白楊、銀杏、小麥、蔥等;具菌根的植物在沒有真菌存在時不能正常生長,因此造林時須事先接種和感染所需真菌,以利於荒地上成功造林。

過去分類學曾將真菌放在植物界,但近年子生物學、DNA分析的結果,發現真菌應自成一界,而且從演化分岐的進程而言,真菌和動物還比較接近。真菌界裡已知的已經有上萬屬,十多萬種。哇!菌菇的世界真是有趣又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