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草堂雜記 For Life, Work & Pleasure: Visiting L’anse aux Meadows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Visiting L’anse aux Meadows


檢視較大的地圖

草原之地(L’anse aux Meadows)

一早上先訪問附近的國家草原之地的古蹟(L’anse aux Meadows)。這是一個古蹟館與古址合而為一的國家級展示中心,必須買門票才能進入。這個古址正好在紐芳蘭的最北端,隔著美麗島海峽(Strait of Belle Isle)與紅灣港相望。昨夜來時已是深夜,摸不著方向,一直躭心會撞入國家公園區。實際上我們昨晚住的民宿就在國家公園的門口。

這個草原博物館是將一千年前,挪威人來到此地的歷史遺蹟重新展現,這也是維京人來到北美的一個新證據,時間比哥侖布發現新大陸還早四、五百年。後來經過一對歷史考古學夫婦何爾吉英吉佚與安妮斯坦(Helge Ingstad & Anne Stine Ingstad)努力發掘的結果,終使這塊曾經充滿活力的歷史重現。他們根據當時北歐的傳說,曾經有人漂洋過海來過此地,在這個草原裡經歷過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如果有文字留下的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歷史可能要重寫了。

這對夫婦花了十二年鍥而不捨地作研究,並訪問當地的老漁民。結果才發現在海岸邊的一些土堆就是當年這些維京人建築房舍的地基。當年的地上房舍已經不見,但土堆仍埋沒在荒草之中。經過考據,才逐漸將歷史呈現,再由國家公園接手,設置為國家級歷史遺蹟。


地下博物館

為配合這裡的草原地形,博物館幾乎建在地下,只有面臨海的一部份露出地面,可以遠眺海邊。博物館主要展覽當時維京人的生活狀況。西元一千年時這群維京人由格陵蘭漂洋來此,由李夫伊利遜(Leif Eiriksson)帶領六七十人到此紮營,目的是尋找一種硬木材料,作為建築木板。約兩個世紀間,他們曾經往返此地數次。並把這個地區稱為芬地(Vinland)。這是北美原住民初次與歐洲人的第一類接觸。當時他們除了要與海博鬥外,還要面對當地的原住民──以奴人,就是當時的愛斯基摩人。原來的愛斯基摩人也是很平和的,後來聽說因為懷疑維京人殺害他們的族人,以奴人乃趁黑夜將定居在此的維京人趕盡殺絕,後來聽說僅有其中一人逃回挪威原族地。維京人到紐芳蘭的事蹟也因而遭埋沒。









博物館裡展出當時的船隻,後來也設法複製出一艘船,叫西格拉(Siglar),西格拉是什麼意思至今也無人能夠瞭解。我們住的維京人的窩(Viking's Nest)民宿裡,有五個房間,每一個房間都用當時維京人相關的名稱。其中我們住的房間名稱就是西格拉,就是這部複製成功的帆船名字。這艘船的圖片除了在我們的臥房中外,也掛在博物館內。

維京人住的房子

博物館外,就是當時維京人住紮的地方,正好臨近海邊。通過博物館,可以由木板道逐一參觀當時維京人居住的遺址。這些遺址維過千年來,沒有人類接觸,即使都是土堤,但也依稀可以辨認。為讓遊客瞭解當時維京人的生活情形,還特別依據在海邊模擬建造一座土房子,其尺寸為28.8m X 15.6m,使用當時的建築結構,擺上器物及使用的衣物,讓人能實地瞭解當時的生活情形。這裡每天僱用兩三人,穿戴當時的衣飾,為遊客解答維京人生活的細節。讓遊客對當時維京人的生活狀況能一目瞭然。對歷史演義的解說而言,這裡兼有保留歷史與生活的意義,十分可看。














維京人當時也知道如何用鐵,製造鐵釘,以釘合船板。在挖掘中曾找到約有三公斤可用的鐵塊,足夠他們製造300支船用鐵釘。現場有展示他們的煉鐵房,裡面有煉鐵用的爐灶,利用高溫的碳火,將鐵礦石煉出鐵條,然然鍜打成鐵釘及各種器具。他們的房合都是使用泥土草塊堆成,絕緣性佳,因此可以克服冬天嚴寒的氣候。

值得一提的是在走到海邊的木板棧道上,置有一具雕塑,外觀十分抽象。又像龍,又像海浪。這個兩件雕塑分別出自兩位雕塑家。作品名稱為”兩世界的會合(Meeting of Two Worlds)”。主要意義是代表草原之地是兩種文化的第一類接觸。所以其一的作者是紐芳蘭雕塑家陸賓波義可夫(Luben Boykov),另為瑞典名家李察波利索(Richard Brixel)。

1978年草原之地已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象徵著最早國際文化交流的一頁。





海邊的風

在草原區裡,每天的風很大。數千年來都是如此,所以船隻得以靠岸。這裡是紐芳蘭最北端,也與挪威地緣甚為接近。這也為什麼這裡的漁村房舍十分受北國的影響。房子都很小,散落在草原附近,讓人有疏離蕭瑟之感,也因為如此,更顯出那種北國蒼涼之美。



我因為被海風吹得很不舒服,似乎有點風寒,因而提早回來睡一下午覺。下午到新芳蘭最北端的點欣賞海邊的風景,這裡的山沒有樹,平滑而有趣。在風不斷的吹襲下,留下海中倩影,令人印象深刻。



約二時我們到離民宿約四公里處的一家叫Northern Delight的餐館吃Fish’n Chip及Queen Crab。據民宿住人介紹,這家相當實惠。我們到時,也許午餐時間已過,只有我們兩人。服務生正在那裡閒著沒事。我們叫了要吃的,也喝了兩瓶啤酒。共花39加元,吃的津津有味。倒是啤酒的錢約為三分之一餐費,喝酒真是貴極了。



出來後看到三隻糜鹿在路邊吃草,後來因為我們船上認識的那兩位年輕人騎摩托車對面而來,把牠們驚嚇跑了,沒來得及照相。糜鹿倒是很警覺,雖然專心吃草,但也隨時張望。由此看出這個地帶糜鹿真是多,時常出沒,在地人倒是習以為常。聽說糜鹿都在早晨或傍晚出來就食,這也是我們能夠碰到牠們的原因。



我又到附近的海灣欣賞海景,這裡的海灣景絕佳,讓人難忘。路途中我們又碰到那二位年輕人在加油。他們騎麾托車來來去去,倒是相當寫意。拉不拉多這條公路讓我們結識不少新朋友,足見愈艱困的時候,也可以長出一些友誼來。

乘著日落西山,我們找些風景點照相。在這個半島的北端,島嶼羅列,山水交錯。風景甚是優美,尤其在夕陽下,波光燐燐。這裡島上的漁民也相當樸實,生活有點聽天由命。近年的魚獲有減少的趨勢,但對他他們而言,尚無甚影響。當我們正往一個海灣照相時,正好當地的一位漁民看見。他親切地告訴我說:走下去一點,儘量照,那邊會有更好的風景。這裡地廣人稀,土地空間雖然大,但一般住的房子都很小,很少深宅大院。主要可能是為冬天保溫。但房舍雖小,顏色卻漆得很鮮艷。與景色搭配,另有一種畫龍點睛的氣氛。他說,冬天必須準備許多柴木,作為取暖之用。這裡每戶每年只要繳交十加元,就可以上山砍伐木頭,足夠一年所需。

聖安東尼市

我們又到鄰近較遠而偏南的一個城鎮聖安東尼市(St. Anthony)。這個鎮規模比我們住的地方大得多,但人口不及三千。倒是加油站、超級市場等皆有,只是超市的規模與溫哥華現有的大為不同。我們找一家超市買菜,以充實我們的蔬菜量,並參觀其市郊外的燈塔,只是時間已晚,有些旅遊點沒開放。


聖安東尼市區(St. Antho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