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草堂雜記 For Life, Work & Pleasure: 2009/09 - 2009/10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Passing through the time & space of the fall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Entering the time & space of fall

昨晚住的這家為武士汽車旅館(Knight Inn),空間大,房間品質也不錯。這是一位錫克族的印度人開的。他說他曾在列治文住過,在那裡開計程車。後來看列治文建捷運,料計程車生意必然走下坡,乃毅然決然到東邊的弗德市闖天下,改行做旅館生意。他的房租比其他人低,所以生意不惡。雖然旅遊業已近淡季,他的住房仍然幾近客滿。看樣子他也是對時勢情況變化相當敏感的人,凡事都能洞燭機先。他的兩個小孩仍然在溫哥華做事,他也希望小孩能一起到NB省來。

離開弗德市,我們沿著聖約翰河而上,準備經歷這條大河。聖約翰河是新布朗斯威與緬因州唯一的河流,也是北美進入大西洋的第三大河流,其流量相當大,在整條河段中,共設有三座水壩,蓄水進行水力發電。很可惜的是在聖約翰市的潮差竟未能用來作為發電之用。

今天往北走,主要是沿著河谷線(River Valley Route)而行,目的地為位於北方的艾蒙頓鎮(Edmondston)。這裡很接近美國國境,而聖約翰河就是由此進入加拿大,從此都在加拿大境內。我們儘量不走二號快速公路,改走102號與105號公路等接近河岸而行的路徑。這兩條風景線沿河的兩邊而行,偶而會有交叉。因此常與二號快速道路糾結不清。走在任意的風景道路中,不時可以發現秋天的氣息,因為樹葉都已開始變黃、變紅,時序雖有前後,但整條路的兩旁,幾乎都已著上不同顏色,讓人看到自然的美景,美景處處。尤其在河道相當寬的地方,水平如鏡,山與樹的倒影串連一起,構成美麗的圖畫。

在這樣美麗的路上行,是另一種享受。彎彎曲曲的路上,永遠美不勝收。我們不住地停車照相,只是想補捉時時變化的秋的悸動。定人說,我們應把此行定為穿越秋的時空,因為空間是一種無可名狀的美,而時間卻讓這些美一直在變化,從綠葉變為黃葉,又轉為紅葉,有些則是顯得太紅而掉在地上,任風吹落。

第一座發電廠位於Micawic。河水被阻擋成上池與下池。下池段延伸到弗德市,再流到下游的聖約翰城。這段的河道寬濶平靜,有北美的萊茵河之稱號。往上又是另一段平靜的河道,在Hawkshaw處有和緩的沙灘,可以供人揚帆、戯水、划舟,變成另一個遊樂的場所。

定人原來期望到Woodstock可以找到遊客中心,也可稍作休息。想不到抵達這個小鎮後,卻找不到遊客中心所在。只好放棄休息的念頭,繼續前行。Woodstock這個小鎮倒不失為是一個寧靜的小鎮,靜靜地躺在聖約翰河旁,讓住在這裡的人看起來都是那麼清閒。鎮中有一座高起的橋,對面也有一個人行步道專用的木橋,橫過一段河面,走在其上倒是可以看到整個城鎮的外貌。

不久我們來到哈蘭(Hartland)。在這裡我們找到遊客中心,我們算是幸運,因為這個遊客中心只開放到今天,許多遊客中心因為旅遊季已過都已關閉。值得一提的是哈蘭面臨聖約翰河,但在河道上有一座930米長的屋橋,或稱為覆蓋橋(Covered Bridge)。這種橋在北美有很多,前幾天我們在芳地國家公園時也看過一座。這些都有相當歷史,但比較特別的是這座橋號稱是世界上最長的屋木橋,樓下有七個孔柱,完全使用木材建造。使用覆蓋橋的目的是為利當時的馬車通行,因為馬通過長橋時看到兩旁的河水會心生懼怕,其他牛畜及羊群亦然,因此常有這種屋橋之設計。另外一個原因聽說當時使用的鏈接使用鐵材,容易生锈,使用屋橋比較容易維護。

現在這座橋可容一輛汽車通行,小車可以交錯。其側邊有人行道,聽說摒息走完這段穚,在中間許個願望,其願望常能成功。以前常有情人駕馬車交錯而過,到橋中間時,馬通常會停下來讓情人接吻過後,才會繼續前行,所以此橋又稱接吻之橋。但有否此事,已無法查考。

最早興建此橋時,是由地方人士集資興建,所以當時是收費的橋。1901年的收費標準是:行人三仙,單馬車六仙,雙馬車為十二仙。當時一本廿張票賣五十仙。五年之後,政府收歸國有,這個收費制才取消。1920年才宣佈為國家歷史古蹟。


The Longest Covered Bridge in Hartland

經過一個熟悉的地點巴斯(Bath),這是英國的一個有名的地點,當時羅馬人在那裡建有很大的澡堂,想不到這裡也有一個同名的地點。我們在離巴斯不遠的一條Beech溪附近看到一座發電廠,走下階梯,碰到一位正在運動的老婦。她住在這裡,先生曾任事於發電廠,五年前過世,現在與家人住在這裡。她說她很喜歡這個地方,它安靜、美麗。這個電廠附近建為一座公園,也有一座花鐘,所以每天到這個散步,偶而也看到許多野雁。這個發電廠位於聖約翰河中段,屬第二座水力發電廠。

我們後來到大瀑布鎮(Grand Falls)。這裡因為聖約翰河到此產生斷層,產生很深的狹谷與大瀑布。旁邊的遊客中心仍然開放,女職員對我們說。現在的大瀑布只是很小的量,較大瀑布只有到春天水多時才會出現。因為上游已建壩,進行水力發電,所以這也是聖約翰河的第三個發電站。

她指引我們到對面的營地看整個狹谷。這個營地已關閉,但車子仍可進入,可以看到整個狹谷的壯觀場面。只是現在水量少,往下只看到幾潭深黑色的池水。

由此我們沿二號公路往終點艾德蒙頓鎮(Edmondton)。這個鎮接近美國邊界,很多人都跑到這裡然後越界買東西,開車過境順便加油,因為那裡油特別便宜。我們就下塌在一家中國人開的旅館。原來以為是汽車旅館,到時才知是一家多功能的旅館。裡面還有餐廳、酒吧,生意興隆。不過今晚的晚餐我們仍到附近的DQ吃漢堡,還吃了我們喜歡吃的暴風雪(Blizzard)。


Grand Falls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Reaching Fredericton, the Capital of NB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Reaching Fredericton, NB


昨天聖約翰大霧,幾乎什麼都看不到;今天一早起來,烏雲滿天,開始飃雨。看來,我們在聖約翰的這幾天,很難等到好天了。

這家印度旅館雖然價格較低,但設備並不佳。有些傢俱幾乎僅及堪用的程度,但評等仍為兩星半,不知道這裡的評價標準何在。昨晚,隔壁的房客開電視一直到早上三點半,弄得定人一夜睡不好覺。每日天氣好壞要靠運氣,住汽車旅館有時也要靠運氣。

我們9:25am出發,因為定人一心想再看看這個逆向河的流向,是否如所說的那樣一再變化。為了這個逆向河,我們可來回許多次。昨晚七點半來時,海水是倒流進入河流上游了。證明是在漲潮之中,但強度仍不太足,沒有想像的劇烈場面。今早又來到這裡,海水仍然是漲潮狀態,海水也一直倒流入上游的河道,只是強度都不強,沒有造成大浪。由於我們沒法長期等待在這裡觀察,所以也只好算了。昨晚有一對夫婦就一直待在觀潮樓的餐廳裡,一面喝茶一面看著潮水的更迭。後來我們也有樣學樣地在那家餐廳吃點心喝茶與咖啡。但天色已暗,霧氣更濃,只能看到潮水流入河中的強度大一些而已。要當追潮者,不但要有時間,也要有情趣,也要有閒錢。我們只是玩票性質,實際上也不能證明什麼。我們昨夜在那裡約一個鐘頭,本想吃點甜點就可,偏偏進入這種餐廳,侍者還問何種飲料,僅喝冷水都不算數。弄得喝了茶加咖啡,肚子一夜都不舒服。

今早霧散了,可以看見對岸的景色,也看到聖約翰市的真面目,錯綜複雜地與海灣糾纏在一起。然而天色昏暗,開始下起雨來了。我們想還是到城區看看,那裡有一些古式的建築,可供參觀。觀光局還好心設計三條城市步道,每一步道有不同的主題。

進入這個舊城實在不易,道路狹小不打緊,到處都是單行道,也不知停在那裡好。還好定人早已向遊客中心人員問清楚路線,最後我們在路邊的停車格停車,每小時1.5元。定人投了兩塊錢,與別人剩餘的加起來,大概可停1.5小時。

我們先進入附近的公有市場,有點像列治文的公有市場,只是空間較小,也沒有小吃部。我們一進入市場,此時天降大雨,下得像丟貓丟狗一樣。我們只好待在大樓裡面,東遊西看,由於外面大雨的關係,裡面人愈來愈多。公有市場裡販賣水果、魚、肉及各種雜貨,其價格還算公道,但不一定便宜。我們碰到一位由BC來此定居的一位退休老人,他說這裡的物價尚稱便宜,頗適合居住。這裡的龍蝦活的每磅要10元,者煮熟要11元,與以前我們買的比較,價格還好。我們買了香蕉及奇異果,還有一種叫Dulse的紫菜,這是新見的產品,好像是乾燥過的海藻,吃起來沒什麼味道,嚐久有有點鮮味。

為了找一個石頭教堂,我們淋了全身的雨。大雨一直下,好像我們在新芳蘭另一個聖約翰市所遭遇的一樣,雨勢相同,只少大風。我雖然拿了傘,定人也穿了雨衣,但似乎都不管用,每人衣服都濕透。更令人洩氣的是,冒雨到了教堂時,教堂的大門竟然深鎖,找不到門路。後來經人指點由側門才得進入。此時教堂內陰暗無光,好像沒有準備開放的樣子。後來還是一位管理員好心,打開教堂內的燈,讓教堂內有溫暖的感覺。

這是屬於英國聖公會的教堂,外觀雖為石頭建造,裡面裝簧仍然以木材為主。管理員說,我們總不能坐在石頭上望彌撒吧,說來也是。她說聖約翰市曾經於一八00年代發生大火,整個城被燒掉大半,但這棟建築未被大火波及,也並不是它是石頭造的就燒不起來。這座教堂建於1825年,是城裡唯一的石頭教堂。所用的石材聽說是來自英國的壓艙石。我在外面試著想拍整個教堂的外觀,但試了幾次都不可得,外面的雨真實在太大了。

這個教堂內部與一般教堂無異,只是其聖餐的位置是東向。他們的說法是,領聖餐時大家會一致地指向耶路撒冷。這種想法與回教向阿拉敬拜一樣,只差沒有使用羅盤而已。這個教區聚會有一百五十人,教區分佈並不廣。不過整個城區,各種教會也不少,有些教會的規模比這間石頭教會都大。


Stone Church, St. John


出了教堂,大雨仍然不停。我們決定趕快離開這個城市。今天的目的地是弗德市(Fredericton),位於NB省的中心,是NB省府的所在地。我們沿七號路北上,雨勢稍歇。中午一時抵達弗德市,天空竟然露出陽光。藍天再現。我們試著到一個停車塔停車,管理員告訴我們,外省的車可以到遊客中心登記,可以領到一張免費三天的停車證。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有這樣好的措施。她們說這個方式實施已有十年,全省只有這裡有這樣的措施。

雖然他們招徠遊客不遺餘力,可惜的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博物館及景點都已關閉,我們只能望其興嘆。還好有些建築外面照照相就可,要到內部參觀,不但要花錢,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對一般遊客而言並一定有益。

弗德市的古城區位於聖約翰河的南側,城裡的街道都是單行道,一旦錯過就要花很大的心神糾正過來。聖約翰河在這裡平靜如湖,好像也感覺不出有潮汐的問題。北岸是工業區,由南岸可以看到已經開始變黃的樹林,再過一星期,對岸將成黃色世界。今天由七號公路來的路旁,有大片的山林都已變紅變黃,成為綠色之中更有色彩的世界。這次我們到此來,也有來此經歷大地變色的經驗,今天的路程中,至少已經滿足了我們想看的願望。

現在只有歷史博物館開放,門票每人三元,有優待券時半價。我們在門前按鈴等了好久才有小姐來應門。可能因為客人太少臨無應應變之故,不過後來其他遊客也陸續到來。我們因為旅遊中心給我一張優惠券,所以只付三元。我們先看介紹影片,看NB當初如何建省。實際上NB一直是英國國協的一員,後來才決定加入加拿大。這些歷史故事都是英法在此爭取主導權的過程,其中阿喀地安人受英人迫害的過程更是不可缺。現在NB省有一半人口是阿喀地安人,所以英法語並行,是真正實施雙語的省份。

有趣的是這個博物館還有展出一隻像豬一樣大的青蛙模型,管理人員說這隻這麼大的青蛙是真的,當時在附近展示的新聞報導也證明有此事。這隻青蛙叫Kermit,聽說是非洲的品種。但我們一直不相信有這麼大的青蛙。

由於天氣好,我們決定在這裡找今晚的住宿地點。我們找到另一家由印度人開的汽車旅館,這家的空間較大,房間的品質也較佳。應該會有好睡的一晚吧。


City of Fredericton, NB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Reaching Saint John

Reaching Saint John

今天是教師節,孔老夫子誔辰紀念日。由電視新聞的報導知道,大陸現在也開始尊孔、祭孔,這是一個好現象。不過今天好像是這裡的雨節,早上起來就一直下雨,雨勢雖不大,但細雨霏霏,對旅遊的人而言,只能暗暗叫苦。雖然昨天的天氣預報已確定今天是雨天,我們心中總是希望有些意外。

我們約十時出發,沿著同一條路南下。由於昨晚是沿著反方向的路找到住宿地點,今天反而要走更遠的路才能到聖約翰(Saint John)市。聖約翰市是NB省的最大城市,人口有六萬七千多人。這裡也是今日的目的地。我們沿著114號公路而行,穿過許多阿喀地安人的村落,也經過許多美麗的山谷。有些地方的樹葉都已開始變黃,大地變得更有色彩。

抵達阿陸瑪(Alma),這是我們昨晚預定夜宿的地點,但這裡的價格都很高,只好反向尋找,浪費不少時間。昨晚若到這個小鎮找住的,可能可以節省不少時間。這裡是芳地灣(Fundy Bay)國家公園入口,其遊客中心就設在園內。來到園區時,雨勢仍然未歇,偶而小雨,偶而有霧。以此觀賞風景,倒增添不少詩意。只是照相就不容易了,為了怕相機沾濕,還要東躲西藏。今天遊客很少,也許是下雨的關係,也許是遊季已過的關係。

這個公園最主要可看的是沿著點沃芙(Point Wolfe)河進入海灣的這一段路。這是以前伐木的地方,現在還遺留下鋸木廠的現址。點沃芙河在進入海灣口時,有一個比較大的河床,中間尚留有沙洲。聽說沙洲的面積以前較大,而且還有住家。現在沙洲愈來愈小。這裡的下游處有一個屋橋,即橋上加蓋。為何做成屋橋,國家公員的人員有一個說法:其一是當時都飼養牛隻,若沒有加蓋,一般的牛隻聽到溪水聲會不敢過橋。而且加蓋後,橋面的維護也比較容易。

這種屋橋留存下來,倒是詩情畫意,尤其在今天的雨中,雲霧飃渺,照片中不一定能顯示其韻味,但那種山中虛無的情境卻很容易意會。屋橋常令我想起看過的一部電影叫麥迪遜之橋。是由梅瑞史翠普主演的老年愛情故事,在那個年代,老年人感情的表達,與東方人差不多。

開車到路的盡頭後,我們走了一條直通海灘的步道。這個步道很長,都是用木板階梯組成,一直走到海床。此時海已退去,遠遠地等在河口之外。河床除了巨大的岩石外,還有樹枝、碎石與細沙。甚至還有一條長板椅,定人說可能海水沖下來的,我想也許是公園人員故意放在那裡讓我們老頭子走累了可以歇歇。

我們試著往更遠的海床走,但是天空仍然雨絲不斷,相機都淋濕了。海浪還是不斷地推波助瀾而來,好像漲潮就要開始了。這裡每天漲潮退潮兩次,所以這條河床也這樣被海水浸泡兩回,從不間斷。沙灘上殘留的海澡散布成線,正是潮水到此的憑據。

回到路上後,我們又到黑輪澳(Herring Cove)。這個海澳風景很美,冬天會結冰。以前曾有漁民在此定居,現在變成公園的範圍,這裡先民都已離去,但仍有些遺跡,這個山谷的樹葉現在都已變色。


底下是一部相當好的影片,介紹芳地灣的生態,值得推薦--在那海灣轉成大海的地方(Where the Bay Becomes the Sea)

離開國家公園,我們仍沿著114公路北上,轉國道一號。這段公路前段正在整修,不太好走。但其穿過的鄉村風景卻很美,樹葉都已變色。告訴我們,秋天已經真正來了。

抵達聖約翰城時,雨雖停止,但卻是大霧,幾乎伸手不見五指。開車也膽戰心驚。雖然如此,我們仍然摸到了著名的Reversing River的地方。很多人來此看海洋與河流爭主導權,因為這裡每六個小時河水的方向會逆轉一次。換言之,由於潮汐的關係,聖約翰河流出的河水會受到阻礙,當潮水高時,海洋的水流回河中,潮水低時,河水流入大海。潮高與潮低間,最高達十六米。每天達到最高潮與最低潮時,流水汹湧,其流水量比尼加瓜瀑布還大,這就是世界有名的逆向河流的地點。

有些地方利用潮差來發電,這個地方只用來觀光。有識之士應會有更好的安排吧。可惜今天大霧,四周景色都看不清楚。我們下午抵達時,正處於低潮,河水匆匆流入大海。晚上七點多來時,大海的水已經開始流入河中,愈來愈大。通常在潮差最大時,流速加快會形成大浪,有很多善長皮艇泛舟的好手都來此表演特技。有心人可以觀看Youtube的相關影片。

下午來到一家名叫麗晶汽車旅館,就住下來了。這是一對印度人開的,房間不很好,但價格便宜,僅55加元而已。我們找到這家也有一點插曲。定人在逆向河流處打電話詢問此旅館如何走時,有一位婦人開一輛Regent的老車。她主動問我們要到那裡,她可以幫忙。結果她說可以帶路,也就因她的好心把我們帶到這家麗晶汽車旅館。巧合的,她開的車子是1980年代的老車,名字也叫Regent,這家汽車小旅館也叫Regent。而Regent(麗晶)酒店則是世界有名的酒店哩,與這家廉價旅館相比,差多了。


看看人家怎麼玩Riversing Falls造成的波浪: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Entering New Brownswick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Entering New Brownswick



跳島的行程至今結束,今天我們啟程往新布朗斯威(NB),進入美洲大陸。加拿大能維持這個東三省,要歸功當時的一些先知先覺的人擔心美國壯大後,會使出蠶食鯨吞的手段,將鄰近的殖民地也納入版圖。東三省當時為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打敗英國獨立後,這些殖民地的島民只好趕快聯合起來成立一個完整的國家。東三省原先是法國的屬地,後來由英國取代。美國獨立後,經歷南北戰爭,當時實力還不強,否則這些島嶼真的會被美國全部吃下。美國向法國買下路易士安那州大片土地,向俄國人買下阿拉斯加;當時的卑詩省也很可能落入美國手中。歷史如果是這樣演變的話,美國立即將太平洋納入內海,這將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

我們九點多出發,定人還想到夏洛鎮的城中區最大的天主教堂望彌撒。我們沿15號公路南下,到城外時,時間顯已不足,因為該教堂的彌撒於十點整開始。我們因此在城外找到一家稱為聖彼爾斯(St. Pius)堂區教堂。這個教堂的外觀並不雄偉,但四週的停車場內停滿車,足見這個堂區是相當興盛。我們進入教堂時,彌撒已經開始。整個教堂坐滿人,樓上也座無虛席。我們好不容易趁小孩子們到樓下上主日班時找到兩個空位坐下。

這個教堂布置很簡單,除耶穌的苦像外,沒有其他雕像。當初馬丁路德反天主教就是盼望能改革掉這些雕像。沒了雜亂無章的雕像,這座教堂看起來相當清新,來敬拜的人因而都能聚精會神地在聖堂裡敬拜天主。還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是這個堂區的小孩子特多,都是五、六歲的年紀,足見教堂內不再有老化的現象,反而生命正在持續成長。

望完彌撒,我們直接前往同盟大橋(Confederation Bridge)。這個大橋橫跨 Northumberland Strait 海峽,連接王子島與新布朗斯基(NB省)。全長近十三公里,開車要十三分鐘,僅雙線車道,所以不能超車。整個橋身是鋼骨結構,工程浩大。開車通過,雖然感覺沒有任何異樣,但仍可見兩旁的海。由於兩邊都有圍牆,也不覺害怕,大家只能依八十公里的時速隨著前車前進。走過這座橋,我們再到橋頭的遊客中心眺望這座長橋,此時才感受到這座橋樑的雄偉。

NB省的面積比王子島大得很多,是台灣的六倍,但人口只有台灣的三十分之一。不過NB省已不是大島,而是北美大陸的一部份,與美國緬因州相毗鄰。我們先到橋頭的遊客中心尋找資料,因為從這裡開始,一切行程都是且戰且走,沒有特別的定見或規劃。遊客中的小姐建議,可以先到Hopewell看岩石,因為潮汐的關係,下午四點是退潮的期限,我們若能及時趕到,還可以有機會到海床上走走,並觀看露出水面的奇石。這是芳地海灣(Fundy Bay)的一部份,沿岸有許多不同的景緻。

我們控制時間,一點也不浪費。大約開了兩個小時才到Hopewell岩的公園,此時已三點多。公園五點關閉,所以我們沒有多少時間。本來門票每人要6.5元。因為距離關園時間已近,售票員說,只要在前面樂捐箱樂捐,就可以免票進場。我們一時也不知為什麼要樂捐,拿了六元放入樂捐箱。今天是週日,此時園區的遊客仍然很多。定人問遊客中心的人員,如何能較快的方式到海床上。她建議坐接馭車,每人1.5元,如此可以節省至少20分鐘的走路時間。

真的,坐上接馭車時間縮短不少。由Hopewell岩進口處有梯階直接走到海床。很多遊客早已在這裡游蕩許久,準備回程。我們則為這些露出海床的各種岩石相當著迷。一路往前走,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更多,每個都有十幾層樓高,形狀不一,有些岩石的根部被海水浸蝕成細腰的身材,阿娜多姿地矗立在那裡,真怕它撐不住本身的重量而倒下來。這些高大的奇岩幾乎可以隨人的想像貌似人物、動物或器具。有些兩者憑空挺立,形成拱門,把大海圈在門外。

此時海浪仍然不停地拍擊著海床,好像隨時要再漲回來,令人心理有點擔心。公園特別派員在最後的點守護,並逐漸向進口處縮小範圍,以免遊客走得太遠,忘了適時回家。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地方,看著大海與岩石搏鬥,不知會誰輸誰贏。有些岩石已倒下來,攤在海床上,變成小塊的岩堆,相信將來大海還是贏家。

我們走得很快,來回拍照不停,最後仍有多餘的時間可以閒逛。在回來的路途中,還不停看到仍有遊客到來,顯然我們原先的憂慮是多餘的。即使慢慢走來,應該還是游刄有餘。

不過後來我們發現要找今晚睡覺的地方反而不甚容易。現在已是旅遊的尾聲,有些民宿已逐漸結束營業,否則價格也很高。我們最後找到一家稱為Gaskin’s Chocolate River Inn的汽車旅館,有網路,有冰箱,一晚65加元加稅,價格尚稱合理。就在此住一霄了。

下面是公園有關奇岩的宣傳片:



這是我從網路找到的影片,看了你會覺得非來不見。來了,也會覺得不虛此行。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The PEI National Park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PEI National Park


我們的水果及日常用品幾乎用馨,必須加以補充。在王子島上,實在不知道那裡有大的超市。這裡的住戶很分散,小鎮的人口很少,所以很難有大的超市進駐。我們住的客棧主人是英國人,約五年前移居來此,因此開這家客棧,為了表示效忠英國,門前還掛英國國旗。他們的客棧共有七個房間,有些比較大,可以住上六個人;我們的較少,但沙發床打開後,也可住到四人。

昨天來時,我們詢問女主人吉奧(Jill)何處可以買菜。一時她似乎也說不上那裡可以作為我們的補給站。後來她介紹夏洛鎮(Charlottetown)的農家市場,正好週六開,不妨去看看。夏洛鎮為PEI的省府所在,人口有三萬人,已經是全島最大的城市。我們前天在夏洛鎮忙了一陣,參觀了一些古蹟,之後就匆匆忙忙地離開了。原以為夏洛鎮是小地方,沒想到她的市區還相當大,所有大公司及超市都有,包括麥當勞、肯德基炸雞等速食店。顯然這個城鎮人口雖不及列治文,但城鎮區卻更大。

吉奧提醒我們,王子島面積不大,所以鎮與鎮之間距離並不遠。我們住的地方離夏洛鎮也才不過廿分鐘的車程。為此,我們今早決定到夏洛鎮一試。看看這裡的農村市場的情況如何?是否有列治文的規模?

一早我們依吉奧的指示前往。我們的行程等於由島之北縱向島之南,沿途等於看盡王子島中區的大部份鄉村景色。王子島沒有什麼高山,有些丘陵,其餘都是平坦的地面,頗適合於農作。主要作物除馬鈴薯外,尚有玉米及牧草,後者當然配合畜牧業。因此,住在這裡的人除服務業外,主要為務農。因此他們的住所分散,每家房子都是單棟獨戶,很少相屬,而週圍綠草如茵,看起來相當寬敞舒適。這是一個類似童話故事中的環境,走在鄉間,真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不久就到夏洛鎮的外圍。定人問了路旁一位年輕人,因而確定農家市場的位置。這個市場其實不大,但是由許多農家將自己種的東西拿出來賣,有些已成固定攤位,就像台灣的傳統市場。我們買了碎肉、無子葡萄、有機紅蘿蔔、馬鈴薯及一些八角香料等等。在這裡買東西最大特色是不上稅,買起來比較沒有負擔。在這裡省稅10%,加上聯邦稅合起來為15%,真是稅稅平安。

買完了蔬菜,我們驅車到東北角的Greenwitch國家公園,這是PEI國家公園的一部份。位於聖彼得鎮附近,正好扼住聖彼得灣。我們來的這個時段已近旅遊季的尾聲,所以遊客很少,也因此許多旅遊商店都已關閉。我們到兩處的遊客中心,裡面的人員都閒得發慌,看到我們來,無不倒屣歡迎,更能不厭其煩地介紹。在國家公園的遊客中心裡,兩個工讀生真的閒到沒事幹,坐在櫃台上打盹,整個下午似乎只見我們兩位顧客。現在國家公園的管理閘門大開,無人管理。沒人會笨到進入公園的遊客中心去買票。我們進去是因為我們已有全年使用證,因此她必須為我們兩人開啟公園裡預備的簡介影片。

這座國家公園主要的賣點是海岸累積的沙丘(Sanddunes)。看沙丘也沒什麼,其實到處都是,不過這裡作為地方性重點保護。要參觀的人必須走一小時的路到海邊。沿途還設很長的棧道,讓遊客能夠安全到海邊欣賞這些沙丘。所修的木板棧道長約兩公里,底下用浮筒架起,蜿蜓地經過沼澤,反而相當壯觀,比沙丘還更可看。

沙丘與棧道

走了這一步道,我們又走海灣邊的步道。這個步道時而在草原裡,時而在森林裡,時而見到海灣,最後才抵達沙丘的背部。沿途作為散步的路徑,風景優美,走起來倒相當清爽愉快。

這個國家公園的其他部份則是沿著海岸長達數十公里,不過都是沙岸,只能看到一致的海岸線。其中有一處Stanhope是美麗的沙灘,夏天是遊客玩水的好地方。現在天氣冷,沙灘冷清清,只剩一兩人撿拾貝殼,其餘幾乎空無一人,連管理處的門也是緊閉的。我們只好回到住處。休息一會後,又開車到公園的最西側,到Cardenish看夕陽。我們一路追趕,只見太陽逐漸西下,心裡有點發慌。陽光照在公路上,直接射入車窗,幾乎無法看清路面。我們仍然開車一直往西追趕,希望能夠在太陽落海之前趕到海邊。由我們住的客棧趕路到Cardenish,花了將近半個鐘頭的時間。還好趕上看到夕陽西下,看它由海邊山巒邊緣下落。

晚餐除了昨天剩的兩隻龍蝦外,還有今天買的Pizza,還算豐盛。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The Green Gables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Green Gables

昨晚同住在此一民宿的一對夫婦John & Florence是從阿伯達來。他們年約七十歲,兩人都已退休,開始雲遊四海。約翰曾是醫生,外型看起來有點像影星史恩康納利,說話近乎詼諧。太太曾是護士,兩人剛好一對。他們夫婦由阿伯達乘飛機到海利法克斯,再租車到王子島,聽說要多玩好幾天。

在這裡常常會碰到由西部來旅行的遊客。甚至有些都是從卑詩省來,好像太平洋看膩了,必須再到大西洋看看才能心滿意足。這與我們此次東部行多少有這種心理存在。

Florence說她們昨天曾到離此約一小時車程的一個小鎮,那裡有一座馬鈴薯博物館參觀,認為不錯,極力推薦。有了這條線索,倒是給我們今天的行程上增加新的一個訪問點。今天的天候不佳,一早就下雨不停。氣象預報說今天整天都好不了,看來參觀博物館倒是一個好主意。於是我們冒雨由二號公路往西走。雲層很低,好像整片立即要由天上掉下來。柏油路面積水多,情況與昨天早上極為類似,但昨天不久天空就開朗了,今天也盼能有這樣的好運道。

這個博物館位於O’Leary。我們抵達博物館天仍下雨,因此匆匆跑進這個看起來像遊客中心的展覽室。這個博物館實際上只是遊客中心稍加擴充,真稱不上是博物館,最多只是資料室或簡報室,門票六元,也實在太高,難怪管理員無所事事,人少馬稀。我們興沖沖地來,帶了許多雨水,一時也不好說不參觀。付款進門後,只是看到一些圖表與統計,介紹馬鈴薯的產地、來源與產量。還特別強調馬鈴薯是蔬菜中營養成份甚高的作物,含有大量的鐵、鉀、並且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由於沒有膽固醇,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不過這些資料大概只要幾頁資料就可以打發了。她還不斷放映一部宣傳片,是1997年錄製,資料也夠老。

原來王子島是馬鈴薯的主要產地,這裡每年出口馬鈴薯到國外,賺取不少外滙。當然現在生產馬鈴薯的地區也正在擴充之中,競爭性也大。馬鈴薯的生產。由田間種植、收穫到加工,已完全機械化。所有的工作都進入生產線。雖然最近在病蟲害防治與品種組培的應用都有新的技術與方法,但種植方式變化不大。

中午我們就在他們的小餐廳花了近十加元買了極簡餐,就是兩碗含有馬鈴薯的濃湯。想要瞭解一下馬鈴薯的美味也不甚可得。

出了博物館仍然下雨。博物館的人員介紹我們到附近RoseBank買龍蝦,那裡有活也有煮熟的龍蝦。我們依指示前往,結果沒法找到那裡店。正要放棄回頭時才看到這家南岸海產公司(South Shore Seafoods Ltd)。老闆的名字為戴維。他說他只有約3/4磅大小的龍蝦,沒有一磅以上的。不過據他的經驗,小龍蝦的肉總量會比大龍蝦多。於是我們買了四隻已煮好的龍蝦,共約二磅半,合計14加元。今晚應可再大塊朵頤了。

回程我們往東走,希望再到國家公園。這個國家公園很分散,全位於北邊的海岸線上,一時也難找到進口。不過我們最先來到位於Carvendish Beach,這裡風很大,人幾乎站立不住。海邊有許多沙丘,風浪在沙丘邊緣打轉。風景是很美,但天氣實在冷,令人受不了。

勁風中的沙丘


最後我們來到清秀佳人的作者露西陌得。蒙哥馬利(Lucy Maud Montgomery)生長的老家。露西著有23本名著,清秀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她的老家因她的成就現已成為國家歷史古蹟,正好在Cavendish這個小鎮上。這裡又以她常用的"綠屋頂"(Green Gables)來稱呼這個地點。
這個歷史古蹟就是當初她生長的地方,現在都已經過整理,並將當時她在書中提及的人、事、物作忠實的顯現。在遊客中心處尚放映影片介紹她著書的心路歷程。

由於她的"清秀佳人"(Ann and Green Gables)名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一樣,紅遍大半天。所以現在在附近也有一個小村落就是以該名著虛擬的情節建成實際的家園,就像現在大陸設置大觀園一般。這個省吸引觀光客的手法,幾乎都已用老了。

露西成長的老家

今天晚上的住宿正好找到一家渡假小屋,稱為Almost Home Cottage(3001 Brackley Point Road)。每晚只要50加元,但條件是一定要連續住上兩晚。我們算了一下,大概沒問題。這個渡假小屋倒是廚、廁、冰箱、電視俱全,還有整套的起居空間。真是理想極了,比任何民宿都好,值得極力推薦。當然這裡可以優閒地吃我們買來的龍蝦,就更可貴了。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夏邊小鎮

夏邊小鎮

我們除了到港區走走外,似乎沒有其他可看的地方。只好驅車往東邊的夏邊(Summerside)小鎮,今晚我們訂妥,將住在柳綠(Willow Green)農莊民宿。由於時間還早,我們就在夏邊鎮附近的海邊走走。這裡是阿喀地安人的大本營,我們看到了他們最大的兩個教堂,都建得美侖美奐。

這一帶都是農業區,所以居民都散居在各地,形成很自然的鄉村景色。而阿喀地安人住在這一區居多。這裡風景優美,臨近海灣,非常適合作物生長。

我們最後還特別到貝爾蒙(Belmont)省立公園閒逛。這裡正好在一個海角上,所以可以看到很寬濶的海景。此時正好太陽西落入海,整個海面閃耀著金光。這裡的海岸都是紅色的岩層,在夕陽下格外紅潤美麗。



愛德華王子島的農村景色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Arrive at PEI

PEI是農業省

昨晚住在Meadow Lodge Motel,這裡正好在渡船口處不遠。我們是摸黑才找到這個地方,天又下著雨,找到時已經接近九點卅分。這次輪渡是車子很少,沒有其他次擁擠的情形。進入愛德華王子島有兩條路,陸路由跨河大橋接紐布朗斯威,海陸則由新西蘭渡船來。兩條路進王子島都不收費,出去則每車要收五十加元。

今天一早還是下雨,雨勢雖不大,但沒有要停的樣子。我們忙了整個早上,終於吃完早餐上路。在雨中行車,路上積滿水,車行其上總是四處飛濺。還好,路上車不多。速度總是維持在速限之內。

PEI的地形平坦,以農業為主。這裡普遍種玉米,其次是牧草。有牧草表示畜牧也是主要項目。由於地勢平坦,適合農作,所以PEI成為早期移民的對象,其來有自。而此地氣候溫和,時常下雨,也是農業興盛的原因。許多人都說PEI是塊美麗的地方,一直想不透那些能比其他地區美。原來所謂風景美麗,也有特定的標準與個人的偏好。廣大的農田,在這裡可能也令人感受到良田千畝那種自然與人為間交錯的美吧。

這個島不大,所以開車幾乎很容易隨時到達所要的地方。這裡人口雖然少,但似乎分布均勻,可能也與農業特性有關。因此,與加拿大其他地廣人稀的地方是有很大的差異。

省會夏樂城

車行不到一小時,我們抵達夏樂城(Charlottetown),感覺上來到一個比較文明的地方,不過整個舊市鎮地區看起來還是比較狹窄,街道狹小,停車不易。我們先到遊客中心詢問資料,但停車場每小時就要1.5加元。就加拿大而言,算是較貴的停車費。遊客中心的小姐告訴我們說街道停車不易,不如就在停車場停一整天,一天最多僅九加元。後來我們走入城一看,有些地方仍然可停。所以我們決定把車子取出,停在一個小公園路旁,一分錢也不用付。


夏樂城的遊客中心


這裡的古街有許多古建築物,但外觀與魯倫堡比較,維護較差。當然有些正在維修中,街容不易維持整齊。不過整體而言,這個舊鎮區並無新意。這裡重要的古建築物就是省議會大樓,現在仍然部份在使用。這棟建築物已列為列拿大國家文物古蹟,最主要是當初加拿大成為邦聯是在PEI創始的,而第一次聚會討論就在這棟建築物内舉行。


省議會大廈



省議會大廈的前門已被踩得殘破不堪



大廈中留存的客廳


原來在加拿大未立國之前,各地區都是獨立的英國殖民地,各有統治的獨立組織。後來美國獨立後,歷經南北戰爭,變成強大的新國家。這些小老弟的殖民地都生怕有一天美國強大起來,併吞北方這些分崩離析的小殖民地。所以加拿大所屬的這些地省區就有意結盟,成為一個國家。當時(1864年)就由PEI省的主任秘書浦耳安排各方人馬到此棟建築物內會議,最後取得結盟的共識。此後陸續開會,最後在魁北克簽訂協議,於1878年宣佈加拿大建國。其實當初PEI省雖是促成者,但並不是第一批加入者。



大廈中的會議大廳


會議廳中的桌椅,古色古香



這是愛德華王子島的標誌


這個博物館現在已成為歷史文物館,但PEI省會仍然在使用。其門檻雖已磨損得很厲害,但仍決定不多整修。主要讓後人知道這棟建築物的歷史意義。這裡的解說員很認真、盡責,大家談起過去的歷史,都不覺眼光一亮,眼裡不時閃著那一絲絲的驕傲眼光。

阿公店的咖啡

我們中午在一家阿公阿婆開的咖啡餐館吃午餐。我點了Fish&Chip,定人點了干貝漢堡。這兩人阿公阿婆顧店一點也不會打招呼,當然更沒有笑容。所點的食物等於冷凍食物加熱而成,沒有什麼特色。不過定人回頭一想,這樣要退休的人仍然顧店,實在於心不忍。但能夠繼續維持這樣的小店也不簡單。所以不但直接給現金,而且還不忘給小費。


夏樂城的街道,乾淨而有歐洲風味


夏樂城的港口停滿各類遊艇


這裡的水上活動甚為活躍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阿咯地安文物館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Leaving from Nova Scotia

昨晚的溫度較高,露水沒有前天重,但帳蓬仍然濕透,裡面凝結相當多的水氣。秋冬露營最大的問題不是露水就是雨水,同樣難處理。為使帳蓬維持乾燥,必須等待相當長的時間。今天早晨滿天烏雲,太陽只露一下臉又躲藏到雲層之中。好不容易等到太陽再度露臉,但時間已近十時。

我們簡單吃了早餐,就準備上路。今天由魯倫堡出發,最後目的地是愛德華王子島。為此晚上必須坐渡輪過海。

阿喀地安文物館

我們沿12號公路北上,再轉102號高速路,最後來到Grand Pre。12號公路是鄉間道路,兩旁都是樹林,多為杉林,少數為楓葉,有些路段的樹葉已經完全變色,紅的、黃的,參雜其間,可以感受到秋天已到。再過一星期,這裡將成紅中帶黃的世界,綠色將暫時歸隱,等待另一個春天。這裡的四季是相當分明的,為了欣賞這一帶的秋色,我們特別安排這段時間到訪,可以逐漸觀察大自然的轉變。


沿12號公路北上 ,已可看到秋天到來的氣息


到達Grand Pre時已近正午,這是一座歷史文物館,由其遺址可以瞭解另一段人民的辛酸史。在三百年前這裡曾經是一群阿喀地安(Acadian)聚居的地方,臨河臨海,是相當適合先民居住的地方。阿喀地安人原來是早期法國來的移民,由於來的時間早,所以有些生活習慣早已脫離法國。不過他們仍以法語為母語,因此仍被歸類為法國人。當時新蘇格蘭整個島為英國殖民地,對於不忠於皇室的人相當排斥,認為他們不應居住在英國的領地上。當時掌權的人壓根兒對人權一無所知,也不尊重先到後到的規矩。


阿咯地安遊客中心



阿咯地安婦女的塑像



設於文物館内的教堂


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中國,歷史上採取的方式定是大種族奢殺,片甲不留。而英國當局則下一道逐客令,把這批人全部遣走,用船或其他工具,硬是要他們離開原來的居住地,弄得幾乎家破人亡。只是這些人已經在此地生活大半輩子,何處可去?用船載走的,有的死於風浪,有些則消失於大海之中。比較幸運的遷移回法國定居,有些人則散居在美國各州,或新蘇格蘭的其他地方。

以大地為雕塑,象徵自由的土地



這塊土地很大,有些樹木參天


這段歷史應該如何算計?當時被遺散的這個族群稱為阿喀地安人,至目前為止估計應有五百萬人以上。這群人講的法語與現在正宗法語有些差異,法國人認為異類,但又處於英語的世界。雖然他們已從歷史的悲慘之中走了出來,但每一個人心中總是有那麼一點無奈。所以他們在Grand Pre這個地方,特別建立一座歷史遺址,讓後人永遠懷念。歷史本來就是如此,必須用一種關懷與體諒去處理過去的事件,才是正途。像現在台獨動不動就把228拿出來作文章一番,把值得做的事情擺在一邊,只要能夠從中榨出政治成分的就樂此不彼,以此相比較,格調相差甚遠。

 各種圖畫描繪當時被遣送的情形



這是當時使用的磨坊設備


現在他們的作法是將此塊偌大的地轉作綠地,其上建有一座美侖美奐的紀念教堂。教堂前矗立一座當時的一位婦女雕像,代表那個時代所經歷的苦難。這個地區佔地很大,達數百公頃,前面則是一大片草原,一望無垠。看到這片大地,心裡也有莫衷的感慨。

看潮水倒流入河

我們離開Grand Pre,繼續往北走,因為我們決定到Truro一個小河灣看漲潮奇觀。潮汐有固定時間,到那裡至少要在4:15pm抵達,因為潮汐很準時。Truro其實只是一個小鎮,那裡剛好是位於一條很大的河灣入口處,看起來有點像漏斗。


為等潮水逆河而上,大家都準時到此等候



潮水如期湧到,只是今天的潮水浪不大


聽說觀潮處是在一家比斯勒旅館前。我們找到地點時,已經有一大票人站著、蹲著或坐著,都在那裡等待。這裡離出海口仍然甚遠,就是因為如此遠才能看到潮水湧入的壯觀。

這個出河口,平時流水不多,水很平靜,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不多時,我們從遠處看到另一道發亮的波紋,一直滾動前來。那就是漲潮的前緣。我們的等待終於有了結果,看著潮水反河流的方向滾滾而來,這就是他們所謂的Reverse River。這條河每天兩次,受潮汐的影響,河水變成來來去去,形成一個奇觀。這與大陸浙江的錢塘潮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乘渡輪到愛德華王子島

為了看這個反向河奇觀,我們已錯過四點半的輪渡,下一班到愛德華王子島的輪渡為晚上八點。由於現在已經無所事事,所以我們乾脆開車直接到最北端的Pictou鎮。其渡船口為Caribu,在那裡等著渡船。順便也到漁港走走。這裡漁港都是下午六、七點出海,到隔日清晨返船。現在是補獲青衣的季節。據漁民說,現在每趟幾乎可以滿到一萬五千磅的漁貨,幾乎是滿載而歸。看起來,這裡的漁民生活仍然相當不錯,沒有感受到漁獲減少的問題。


位於Pictou鎮的漁港,大家正準備今晚出海捕魚



黃昏的餘暉照耀著海面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魯倫堡的古城故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Lunenburg

In Cod We Trust

早上六點來,發現露水很重,連帳蓬內都結水,而且反而有滴答的聲音。我們住的這個營地,地勢高,所以可以看到四周的風景。雖然太陽仍未出面,但東方已經變成粉紅,讓人有炫幻的感覺。陸倫堡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這裡靠海,山丘不高,但四週環海。原住在這裡的人都是以打魚為生。這裡是鱈魚(Cod)的生產地,以前都將抓到的鱈魚曬乾,然後送到歐洲去。漁獲的生意不錯,整個城就是靠魚產而繁榮。這裡有一家教堂,教堂最尖端掛著一條鱈魚,可以想像出當時鱈魚對這個小鎮的重要性,簡直就是生活的神。他們常有句笑話說:In Cod We Trust,雖然Cod與God非常近似,但真實的世界是Cod 不是God。約十至十五年前,他們發現漁貨愈來愈少,甚至到現在所有附近海洋中的Cod都不見踪跡,是過渡捕撈的關係,或他們相信的Cod已離他們遠去,不得而知。

美麗的海灣

現在,陸倫堡變成觀光盛地,不再依賴漁貨,現在唯一倚賴的是這裡的天然風景,以及英國人當初殖民時所遺留下來的各種住宅建築。這種五顏六色及各種型式的建築群,正好都聚落在這個小鎮裡。這樣的建築特色,已成為世界的一項遺產。

我今天一早起來,看到晨曦。於是信步走到小鎮內。小鎮面海而建,道路高低不平。但每條縱向的路乎可以看海。這是一個漂亮的海灣,對面也是陸地,上面有十八洞的高爾夫球場,由海上連續而上,成為一片人工的綠茵。在那裡打球,可以欣賞海景,但除要打球進洞外,還要擔心是否會將小白球打入海裡。

這個小鎮看起來,海的面積比陸地多。我走過另一山丘,發現太陽正好探出頭來。一時金光萬道,照耀整個海灣,躺在灣中的小船才開始有了新的光彩,倒影顯得更為迷人。


由海上看魯倫堡城的水岸

我回到帳蓬處,定人還未起床。不過不一會兒,整個山頭全部覆蓋一層薄霧,霧氣漸濃,最後連日頭也被蒙蔽不見了。我心想,事有點蹊蹺,倒底今天會是好天還是壞天氣。我們的帳蓬現在內外都是露水,一時也乾不了。不過等到十點過後,天氣突然放晴,陽光再現。為使搭的營帳多發揮一番功能,我們決定今晚仍然在此多住一晚。

參觀教堂

這個決定讓我們今天有更多的時間逛陸倫堡小鎮。我們先開車到鎮上幾個有名的教堂參觀。這裡的房子,雖然都是木板搭成,但建築的格調各異。在最高點處有一家魯倫堡學院,完全木頭建築,最近才翻新,其外觀以紅色為主調,搭配白色牆面及黑線條花邊,用色大膽,很有特色與氣派,類似紅樓夢中描寫的大紅樓,是十八世紀有名建築師的設計。由此往下看,有許多格調相當清新的樓房。面積雖多不大,但卻各有特色。


魯倫堡學院


我們來到一家路德教會的教堂,教堂的尖塔則高聳入雲,其外表全為白色。可貴的是這棟建築全部為木造,能夠建築這麼高也是建築界的一項成就吧。其後我們又來到一棟英國國教的天主堂,稱為聖約翰教堂(http://www.stjohnslunenburg.org/),最早建於1753年。這個教堂雖不高,但建築端莊嚴整,是全加拿大英國聖公會第二老的教堂,現已成為國家歷史古蹟。據教堂的一位音樂老師說:這座教堂於2001遭祝融之災,管風琴及其他建築部份焚毁,2005年修護。



聖約翰教堂外觀



聖約翰教堂的管風琴


現在進入教堂四週都是花鑲玻璃,上有各種圖案及聖經故事。比較特殊的是其管風琴分置於前端兩側,看起來又像壁飾,相當美麗。聽說是來自魁北克省。


街上的建築五顏六色



有些顏色雖不塔調,但古老就好


在各條街道上,建造的樓層以木造為主,外表均漆上顏色。有些建築已列為文物保存,但仍為住戶所有。其顏色由住戶決定,所以有時可以看見紅配綠等鮮艷的圖案。有些建築物常在週六配合開放參觀,今天不是週六,所以我們只能在外面走馬看花。不過我們仍抽空看了其中開放的一家,稱為Knaut Rhuland House,門票為二元。不過所展內容空泛,內容只是當時這家主人家的睡房、起居室及所穿的服飾等。


有些建築倒相當典雅


乘船浮於海

到達港口,任何人都不會忽略停在岸邊的大帆船。這就是藍鼻二號。這艘帆船在歐美相當有名氣是因為曾經在每年的帆船賽上得到冠軍。其設計的帆能夠有效地利用風力。後來因為世界大戰,這個比賽取消。此艘船被賣給加勒比海一位富商當貨船,不幸這艘船在一次暴風中沈沒。這家私人公司決定採用當初的規格複製一艘,即為藍鼻二號,這艘船於1967年下水,1971年該公司以一塊錢賣給新蘇格蘭省政府當做親善船,到世界各地去訪問,為新西蘭爭取觀光資源。


藍鼻二號的船桅,高聳入雲



藍鼻二號海上揚帆的一景


現在這艘船放在港口,讓遊客參觀,每日出海一兩次,載運觀光客到海港內遊玩,順便看它揚帆出海的現況。每次二小時,每人票價四十加元。我們一則認為太貴,一則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另外一家是小汽船公司,他們要價只要十二元,僅一小時。唯一的目的是跟跟隨這艘大帆船一同出海,她宣稱船雖小,但跟著那艘大船走,可以看到大帆船揚帆出海的狀況。所以我們選擇了這個阿Q的做法,反正只是拍拍照。

參觀海洋博物館

緊接者我們港口的海洋博物館。由於博物館很大,進去參觀博物館可能是最佳打發時間的地方。這是藍鼻子企業所贊助的,裡面除展示兩艘船外,還有水簇館、魚具、船具、航海等。比較令人感傷的是,在外港附近有一處險惡的沙洲,它沈在水中,所以常令許多漁船在此失事。這個博物館內有一特定的房間,專門提供過往因海難死亡的人名。而這個海灘上發生的漁船事故幾乎無時無之。這裡的漁民都是天主教徒,他們把聖經中詩篇第23首改編成為下面內容,成為漁人的詩篇:


海洋博物館正好在岸邊,佔地很大
The Lord is my pilot, I shall not drift,
He lighteth me across the dark waters,
He keepeth my log.
He guideth m by the star of holiness for His Name’s sake,
Yea, though I sail mid the thunders and tempests of life,
I shall dread no danger for Thou are near me.
Thy love and Thy care, they shelter me.
Thou preparest a harbour for me in the homeland of eternity.
Thou annointest the waves with oil; my ship rideth calmly,
Surely, sunlight and starlight
Shall favour me on the voyage I take,
And I will rest in the port of my God forever.


解說員指出當地歷年因海難而恐亡的人的名單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魯倫堡城(Luenburg)


檢視較大的地圖


經過一個印度安海灣,來到一家賣海產的店叫Ryer Lobsters,裡面有一位阿巴桑專門賣生鮮海產,夫婦兩人合力經營。我們停車詢問有沒有龍蝦可賣,答案令我們喜出望外。來到加拿大東部,已經有好久的時間了,一直想到這個龍蝦特產地區,卻沒有龍蝦可買,心裡直是納悶。這次開口詢問,反而有意外的收穫。老闆娘笑逐顏開地說:「有,有,大小都有!」

說著說著,就打開水族箱,拿出一隻約近兩磅重的龍蝦,還活蹦亂跳。水槽裡除了許多活的龍蝦外,還有螃蟹,大小都有。她說他們賣龍蝦已是經年,而且遠近馳名。她們也可以賣煮熟的龍蝦,並接受空運訂單。定人問她現在龍蝦季節似乎未到,如何有龍蝦可賣。她說她們的鮮產店間都能互通有無,所以即使此地龍蝦季節未到,仍然可以分配到其他處的龍蝦。這裡每磅約八加元,比列治文超市賣的便宜一些。我們買了兩隻,合計約兩磅半,總價21.86元,算起來還是便宜,心想今天晚餐有譜了。

自已煮龍蝦,完全沒有經驗,只好順便請教。老闆娘說:煮龍蝦最好使用乾淨的海水,煮起來味道會很鮮美。煮時先將水煮滾,再放入龍蝦蒸約十五分鐘即可。說著,她還特別用保特瓶裝了一大瓶乾淨的海水送給我們。她說這種海水是特別採集,相當乾淨,煮出的龍蝦會特別好吃。這對夫婦看起來也是性情中人,面對外地的遊客,倒是古道熱腸。後來有一位專門製造錫罐人的人拿著產品到店裡托售。我也不知一隻賣多少,這種錫罐人是用許多空錫罐銲接組成,常可吊在門邊,就像風鈴一樣,風來會叮噹作響,甚為有趣。這種手藝會的人愈來愈少了,看樣子做一個也要花費相當大的功夫。



黃昏中的露營地遊客中心


我們就在遊客中心旁搭帳



我們沿著103號公路行車。再依3號路轉入魯倫堡(Lunenburg)。今天晚上要在此住宿。抵達魯倫堡營地時,天色已近黃昏,夕陽由山下直射上來,才知道這個營地是在一個山丘上,地勢高亢,惦著腳尖幾乎可以看到四週的海灣。這個營地是當地的遊客中心直營,遊客中心就座落在一個重建的古蹟建築内。所以入内除如廁外,可以問路,預定營地,也可以參觀室内的格局。小姐相當忙,但仍相當有耐心。現正值露營的人來預訂位址的時間,所以特別忙。有些人問住宿的地方,她也必須不厭其煩地說明。我們訂了一個靠近古蹟旁邊的營地,由於近建築物,風勢較小,對我們搭的帳蓬較不會有影響。這裡營地仍以RV為主,大家都把廁所與家用的廚俱都搬出來了。像我們這樣的露營方式,似乎已經落伍了。



一座高爾夫球場就在海灣旁


港内的海面上有時水波不興

這個營地仍以RV為主,空間相當大,有廁所及洗澡間。它的位置高抵達時天色尚早。沿途都在海灣邊緣,所以風景都很美,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是美景。今晚的營地在一個高地,營區正好是在遊客中心。



由此可以看到週圍的海灣,景色迷人



魯倫堡建於1753 年,最初由英國殖式,後有德國、瑞典及法國的移民,混合當地的原住民。早期移民以農漁為生,但後來發展造船及海洋商業,與當時的西印度貿易頻繁。曽經是商業貿易中心。這裡也有漁產加工廠,現在因為漁獲量減少,已經不再運作。當年鼎盛時期,建有鐵路網,是新蘇格蘭省最大的海洋鐵道系統。

這個城現在變成古建築的遺址。這裡留存的有十七世紀的建築,相當古老,而且仍在使用。1992年加拿大政府將魯倫堡規劃為國家文化遺址,並申請世界遺產,列入世界文化古蹟。所以這裡到處可以看到許多古老的大樓、教堂以及民房,外觀古色古香,有些還特別漆上鮮艷的顏頻色,為古城添加生機。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Citadel in Halifax

Pegg’s Cove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們下了海利法克斯軍事堡,約為正午。在車上用了午餐,立即出城,沿333號公路南下,開往南邊的一個小鎮叫佩姬澳(Pegg’s Cove)。這個小鎮是個小漁港,人口僅七十六人。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Citadel in Halifax

通往配姬澳的這一條路沿著丘地而行,看不到一家農田。接近配姬澳前,地質變得甚為怪異,滿山都是大型石頭,有些甚為寬大擴展成為平台,有些地區形成澡澤,只有一些耐旱的植物生長。有些大石頭則孤零零在平台之上,任憑風吹雨打,卻能更突顯其孤零零的意境。我們不禁在路邊停車,走向這些石頭平台。這裡稱為佩姬保留區,將近有一千多英畝。這些石頭可能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累積日月精華,原封不動留存到現在。在路的另一邊,則有更高的岩石,看上去好像也有遊客走上去,由最高點往下望,盼能看到更遠的地方。

亂石磋硪,沼澤羅列




我們仍然往前行,路旁有寧靜的池塘,其上亂石磋硪,斜影水中相映,頗有日本庭園的風韻。走了一大半路,忽然來到有一個詩境的地方,頗有見獵心喜。只是不久的佩姬澳,其所呈現的則是另一個風貌。佩姬是一位女子的名字,以她是名字為地名是因為這個漁港裡,曽經發生一沈船的事件。全船的人都死去,只有其中一位女子被救活。那就是佩姬。她懷念愛人在船上死去,每天都到這裡的大石頭眺望,村裡的漁民頗為感念,因而將此地以佩姬為名。





佩姬灣的地形很特殊,大概是火山溶岩流入,加上冰河時期的改變,使這裡到處都可看到很大的岩石,就像放大千倍萬倍的鵝卵石,圓潤有趣。有些石頭太大,經歷風霜後,產生不同的裂痕圖案。在海岸邊的斷裂更大,但仍然像大麵包一樣,堆放在海邊。遊客可以在石頭上走來走去,好像在一座麵包山一樣,雖然裂痕,但很容易跨越。所以可以走得很遠,很高。



這裡有一座燈塔,矗立在岩石上。定人說,這是一個最不寂莫的燈塔,因為這裡的遊客特別多。遊覽車一車一車地來,蔚為奇觀。即使今天是週一,整個岩石及燈塔附近都是遊客。台灣的野柳地形與此類似,但又不太像,遊客好像也沒有這麼多。今天晴空萬里,正是野外踏青的好時機,很多退休的老人,很老的老人都出門了。


這個港灣正好面對大西洋。港灣並不大,可以停泊十數艘漁船。現在漁產減少,所以真正打漁的人家也不多,港裡只有停泊一、兩隻小船,任其漂流,倒有點詩意。港灣倒是變成了觀光聖地,專門賣龍蝦海產。這裡有一家餐廳叫Sou'Wester ,正好在燈塔附近。餐館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停車場,成為這裡的最大的設施。巴士一輛輛地送進來,假日把一條小徑塞得水洩不通。 他們說這裡觀光客每年達七十五萬人,大批的遊覽車都到這裡來停泊,替這個寧靜的小鎮帶來龐大的觀光收入。



除了這裡的大石頭讓這個小鎮出了名,成為旅遊盛地外,讓佩姬澳名氣大噪的是1998年瑞士航空111次班機在大西洋上空墜毁,殘骸散落在佩姬澳與灣水港(Baywater)之間的聖馬格麗特海灣内。機上249人全部罹難,聽說是當時航空罹難最多的一次。後經調查,認為是機上的遊樂設備線路著火,燒到機身。現在在佩姬澳與灣水港兩個地方分別建紀念碑,供人憑吊。佩姬澳離海利法克斯才四十餘公里,很多美國遊客因此選擇此地觀光。



檢視較大的地圖